历战王煌雷龙感觉已经不怎么想打了。
感觉大概打了2、3只之后,到现在感觉也快20只了,虽然感觉越打越熟练,但是感觉时间上并没有什么进步。
除掉最开始一两只,基本都是是15分钟左右捕获。
配装也是稍微改了改,感觉不怎么吃药,是终于把满足感也下掉了,然后上了gamma的4件套,延长的力解好像确实伤害高些。
之前一直白炽龙太刀,也是终于观星弄了机械武器。
竟然第7把就是7攻1斩。
然后还总感觉,自己用这拼好刀,打登解不如打赤气等刃快掉在登快。
反正打了几只,15分钟捕获变成12分钟捕获了。
但是,还是不够啊,那狗屎自由挑战虽然我并不准备打,但是却到处看很多人说13分钟讨伐不难,就很焦虑啊。
不说那些大佬7、8分钟甚至更低吧,但是感觉很多人都是能打10或者11分钟?
我现在是12分钟捕获,但是如果换成讨伐大概就又要15、16了。
虽然我是完全不用buff的那种,甚至饭buff都懒得细选就只是用来撑血那种人。
但是就算全buff,感觉应该也快不了多少。
所以,是我菜吗?
要说不强大概也确实。
毕竟仍旧还是不适应居合,完全不用居合,开刃偶尔就有点折磨。
比如偶尔看看大佬刷得片,就是从头居到位,登解完了,怪两次攻击就局个两次基本就又回红刃了。
而我,就只能见切,切了可能距离就不够或者可能位置没调好被狗屎延迟雷电飞反正经常回砍不到,经常还得折磨到怪有点什么硬直才气刃体操开刃。
所以大概也是为什么我感觉我自己赤气比登解打得更快的原因吧。
不用居合,气刃等级就有种跟不上的感觉。
感觉该去练,但是又很不想去练。
唉。
再说吧。
另一个在玩的,F1游戏呢。
其实也是感觉自己基本在瓶颈了。
主要是,发现自己经常怎么跑怎么赢不了AI,有时候又感觉随便瞎逼跑,随便超AI一两秒。
然后,突然才发现,一切都是调校问题。
比如说我一直玩的,是生涯模式,练习赛AI圈速不好说,基本是越后面的练习赛越快,快多少不好说。
但是以排位赛为基准,单圈排位赛模式,不管重置多少次,AI的圈速,基本都很稳定,查不到0.1s。
而我如果调校调得“好”的时候,轻松随便的跑上一圈,都不用回放跑很极限,能比AI快上1.5s以上。
而如果我调校得不怎么对,跑得再极限,每一个弯都回放倒带很多次到极限,最后可能还是比AI慢上个0.3s左右。
当然,不同赛道也有不同。
一些偏简单的赛道,差距能拉得更大,而摩纳哥这种,差距就相对更小一些。
但是说到底,就是就感觉,其实开得怎样不怎么重要,反而怎么调校才更快才更重要。
然后呢,调校这东西,又有一个开法的问题,有些别人的调校,可能就不那么适合自己。
于是,就得自己学会怎么样调嘛。
虽然,也可能无限穷举,随便调调,然后重置阶段再调调,但是终究很折磨很慢不是。
还是得稍微学点东西。
结果学着学着,就发现F1 24这游戏里中文文本的错误了。
主要是,游戏里面关于束角的解释有问题。
游戏里面中文写的是说F1前轮一般内八,加大这个角度会类似转向过度,后轮一般外八,加大角度会类似转向不足。(游戏里面记得是写转向灵敏稳定性什么不是直接写转向不足或者过度)
但是和我在其他地方查到的,却完全相反。不管前后,都是外八才是转向过度,内八则是转向不足。
一般,就是束角外八,加大角度会偏转向过度,内八加大角度才会偏转向不足。
于是,我把游戏切到了英文版。
“The front wheels on a Formule 1 car are set with toe out”
“Rear wheels on Formula 1 cars use toe in”
英文这写的明明是前轮外八,后轮内八。
在游戏里,这两个调校都是正值,因为按英文写的,一个是toe out的值,一个是toe in的值。
但是网上的中文环境里面,束角好像是不分in/out而是正负,正值是往内负值是往外的。
游戏里,中文这两项叫“前轮后束/后轮前束”。
说实话,其实我看不懂这两个词想表达什么,网上也没找到什么相关的说法。
至少从网上查的东西来看,中文说后束,大多时候指的就是后轮的束角。
当然网上也有什么轮子的内束角或者外束角的说法,但是感觉也很少见,更像是直接用来代替toe in/toe out。
总感觉就是游戏翻译,其实想要翻好,结果翻着翻着,把自己绕进去给绕错了。
而最怪,是我想起我几个月前或者也许更早一点,在刚开始玩F1游戏的时候,可能是去年底或者今年初在B站上搜到的一个视频,是教人怎么F1游戏调校的视频,里面就是按照中文解释画了个错误的示意图……
主要,就是因为可能因为是最早看到的个视频,所以就映象很深,那个up主画了个前轮toe in 后轮toe out的陀罗一样的图。
而那个时候我也没学习复习赛车知识,也没细想没发现其实有什么问题,还真以为F1车就是这样的陀罗。
可惜刚刚我再想找搜这个视频确认不是我记忆出现了问题,也找不到了。
感觉要么就是没多少播放量所以当时也没弹幕指出错误,要么就是别人自己也发现错了就把视频删了吧。
有时候就总感觉,国内其实可能并没有多少人是真的认真玩赛车的。
即使是赛车游戏,也可能没有多少人是认真的在玩。
就像国内很多的足球的“球迷”,也并不踢球一样。
怎么说,感觉就是更多是一种偶像崇拜的感觉吧。
这个人在这项运动上很牛逼,所以很关注的感觉。
而对这项运动本身,可能兴趣并不大,也懒得去详细的了解的感觉。
就像说到足球,就是什么阵型不适合啊什么的。
但是其实,阵型也只是个基础,更多的是这个阵型的后续的各种变化方式。
比如万物442,你可以打得很古董,也可以打得很现代,可以打得很进攻也可以很防守。
说到底,核心还在是在场上11个人和对面11个人,每个人的思考方式能力特点状态起伏和队友的配合化学反应是否比对手做得更好才是输赢的关键。
而阵型,就真的只是一个暂时的开球时所有人的默认站位状态而已。
说会赛车。
其实最近看到一个说法,说F1这几年是搞得越来越像NBA了。
比赛以赚钱的商业味道越来冲。
感觉就像是会故意搞一些平衡,搞节目效果的感觉。
或者说,就是有点那种美国体育比赛的那种联盟模式。
不让某一队太强,会故意在规则上强行搞平衡的感觉。
其实,我觉得可能不是这几年的问题。
而且可能很早就开始了。
我很讨厌DRS这个东西。
就有种橡皮筋规则。
因为你落后,但是又没有太落后,所以你这段路可以跑得更快。
就很怪异。
你田径赛跑要不要以后鞋子里面可以加喷嘴,或者裤子里面可以加外骨骼,然后落后一定时间内可以开启加速呀?
本来听说,明年要没了DRS还蛮开心的。
结果看人解说细则,卧槽,是直接固定赛段的调尾翼的部分直接移动到电机上面全赛段可用了。
你落后1秒以内,电机就可以提供更大功率可以用更多电池。
让人想起电动方程式的粉丝投票可以用更多电电机更大功率。
竞技?
人气也是竞技的一部分嘛?
就像黑哨也是竞技的一部分吗?
虽然,其实也能理解一个比赛没人看没人参加,那再怎么公平也没有用。
但是,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偏袒式的类似潜规则的东西。
对我来说,其实我更宁愿这些个比赛就那么保持小众,或者,至少是一个整体上对所有人都公平的规则,而不是偏向你人气高就可以有优待这种。
这样一想,DRS好像又还行了。
至少,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公平的不是?只针对位置不对具体的某个人。
只要你能拉开差距到1秒以上,DRS也没办法用了不是?
就算你第一名换胎出来,也可以蹭到DRS,或者你套圈了那些吊车尾的,也是可以开DRS更快的不是吗。
虽然,我还是不怎么喜欢,但是,也就还好吧。
只要别搞得更过分。
有时候觉得,对于很多竞技来说,有些项目的观赏性和公平其实就是互斥的。
太倾向于一方,其实可能对比赛的都不怎么好。
本来赛车其实就是个看起来很沉闷很无聊的比赛了,真没了这些橡皮筋规则,搞不好就真的没什么人看了。
选手和车的性能差距,因为车辆大小赛道宽度,而完全没办法超车,场场排位完的开局和比赛结束的位置几乎一模一样的比赛,那就真多没多少人看了不是了。
世界的规则,在于妥协。
不妥协又能怎样呢?地球照样转。
或者说,妥协的核心,在于性价比。
弯道快重要还是直道快重要?
都重要也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整体圈速。
单圈快还是轮胎耐久?
最早跑完所有圈第一个到终点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到底是为了观赏性要从规则上搞出更多超车还是说就是要没有橡皮筋规则呢?
保持一种平衡打到整体最优也许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