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6日星期一

929

前几天难得又出去聚会聚餐了。

翻出还没用完的隐形眼镜片,多看了一眼。

哇,过去一年多了耶。

18年买的5年保质期,记得上一次出门老同学的聚会时,好像是刚刚过期。

30片日抛,到现在还有6片呢。

使用频率有点太低了,毕竟出门频率本就很低,就算出门有时也不一定戴。

戴上也是之前去年也许前几年买的帽子,出门了。

附近的街道感觉还是没什么变化。

几年前还在修的地方,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也可以继续修,感觉就像是永远都修不好样的。

到达步行街之后,虽然街景没多少变化,但是人群总有种特别的感觉。

可能是时代的问题吧。

时代变了,服饰风格也在慢慢改变。

虽然说不上具体有什么变化,但是确实就是和回忆里的风格有些变化。

特别是,总会时不时冒出几个带着鲜艳的彩色假发穿着cosplay服饰的人,让人感觉时代真的变了。

每次路过这条街上的麦当劳,都让我想起还在十几岁的时候的一些事情。

虽然十几年二十多年没去了,但是感觉还能回忆起那时候店内的布局。

当然,这次也没有去。

不像我对食物吃东西这个时期更注重效率,同行者对食物质量有一定追求大多时候不愿意吃快餐。

不知道是不是是因为前几天那时候还在五一调休“假期”里面吧。

补充完能量之后到处逛的时候,又看到了更多的cosplay服。

让我有点怀疑是不是附近刚结束什么动漫节。

但是又感觉如果是刚结束动漫节那么感觉这量好像又有点太少了。

而且零零散散,总感觉不像是参加动漫节玩回来,而更像是就是想找个时间成为人群里那个穿着美美的奇装异服的特别的人。

怎么说呢。

社交需求和表达欲望?

就像不光是二次元cosplay,JK制服啊汉服啊什么的,虽然感觉这些人之间某种程度上又很冲突,但是从旁观者角度来看其实行为逻辑又很一致都是感觉都差不多的奇装异服。

感觉大多路人也大多见怪不怪的感觉。

可能,这就是现在自己的城市也是个大城市了的感觉吧。

大概相比真的大城市,大概也就再缺少一点二次元痛车什么的吧?

据说现在大城市的那什么商业综合体,各个都开始搞二次元内容呢。

消费主体年轻化?

线下消费不光是消费,也还得承担社交目的,成为一个社交场合。

说起来,还听闻某个同学的非共有同学,结婚了之后前几年离婚了,然后现在和一个同性住一起了。

感觉,时代真的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变化着。

对我来说,不管是出圈的二次元,还是LGBT什么的甚至是种族肤色宗教什么的。

我其实都不怎么在意。

准确点说,不会去反对什么,但是也做不出或者什么支持支援的欲望。

爱咋的咋的,只要不违法不搞事,生物多样性嘛。

某种程度上,还反而有一丝搞不懂为什么有些遵循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什么就会那么的敌视。

太过于招摇了?

也许吧。

或者也许是感觉有些人觉着是有人打着一个旗帜打着一个幌子,然后谋私利吧。

然后呢,那天几个老朋友又聚在一起。

一个仍旧单身的我,两个结婚一个有孩子一个没孩子。

三种状态。

结婚了的两位,好像现在家庭内近况都不怎么好,和另一位都有些许的矛盾。

但是人与人之间嘛,总就是会有矛盾的嘛,或大或小。

根据我的观察,我的理论,人和人就是不可能完全互相理解的。

或者说,人对他人的理解,只是存在于一个幻想中的。

相交越深,共同生活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发现,自己过去幻想的部分和真实的那个人的不同。

要比喻的话,就像偶像崇拜。

电视上的那个偶像。

你喜欢的到底是那个摆出来让人看到的可能是人设的部分呢?还是你完全几乎不可能知道的那个人本性呢?

谁人又敢说自己喜欢的是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性格?

人大多就是喜欢骗自己。

骗自己那不是人设,对方就是那么表里一致。

通过欺骗自己,稀释了自己的不安。

但是婚姻,某种程度上和偶像又不同。

偶像之所以是偶像,因为有距离,大多时候可能不被拆穿。

而且,偶像也有寿命。

但是婚姻,更像是一个协议。

一个捆绑两个人成为一家人的协议。

协议可以平等也可以不平等。

但是这个协议又不是纸面协议,是一个可以被情绪和氛围甚至地位改变的模糊的东西。

可以一个双方互相妥协那就是最好的了。

但是大多却只是一方强势去压倒弱势的一方,弱势的一方大多就是一退再退,直到无法承受关系破裂。

又或者只是强势那方感觉不对了或者良心发现觉得够了才能重归于一种平衡。

但是,这和婚姻通常最开始的组成的理由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个“爱”呢?

可能是我比较理性吧。

对我来说,“爱”是一种感觉,但是有时候就感觉更像是一种幻觉、错觉。

琢磨不透。

性欲某种程度上都比“爱”好理解。

有人觉得,爱是拥有是占有。

也有人觉得,爱是奉献是牺牲。

但是,爱,又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这就不是没有什么社交需求的我有发言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