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像是前段时间每天喝咖啡,但是最近几天又没喝咖啡,就总感觉每天都很累。
总睡不够的感觉。
前几天,去重新验光,配新眼镜。
现在的眼镜其实是前几年配的。
但是呢,前几年也就是疫情那时候。
只是因为镜框中间,断了,所以才让家里人拿镜片去配了个框。
当时嘛,想法就是套用以前的数据配个便宜镜框,继续这镜片再用个几年。
其实度数就感觉好像低了,但是疫情那时候,什么风控还是封控的,就感觉很麻烦我就能不出门不出门了。
哼。
我想大多数人也是这样吧,很多时候其实不是怕传染,而是什么这密接那什么的各种事情搞得太麻烦。
当然,也有些人应该就是真的单纯怕,感觉得了就要死吧。
然后呢,因为这断了的镜框,是大概十几年前配的,拿镜片去配,我是没想到以前的数据的竟然和现在差异有点大。
主要,镜框断之前,戴了十几年甚至也许20年了,也就从来没觉得小了过。
结果按以前数据给镜片配了新镜框,超夹头的。
嗯,大概还是我想少了。
就镜框中间断了,其实就是头长大了点,但是镜框没有变大,就一直是变形的,一直有力压在中间,然后才终于会断呀。
之后呢,好像记得是又太夹头,正好国内也终于开始放开了之后,基本全家发烧了好了之后,什么峰也过了,只好就又自己去稍微稍微调整了一下,勉强能用。
这时候才意识到,这镜框也就只能将就,虽然强行掰了下,但是突然意识到瞳距还是不对,还是得早点换。
决定找个什么时候,在重新配。
然后,就是拖拖拉拉到现在,终于又想起来。
前几天去了眼镜店。
验光,只多了大概100度左右,700变800,比我以为的度数增长要低一些。
而我以为的搞不好自己都要1000度了呢。
而这种错觉,大概是因为戴着眼镜,也有中自己小时候,第一次配眼镜,大概小学3、4年级的时候的感觉。
那时候,记得第一次配眼镜就是200多还是300。
不过,对一个成人来说,增长了100度好像也还是有点不正常。
但是,再多想想,其实搞不好不止十几年。
大一开始,就基本不带框架了,换的隐形很少带框架了。
然后上班几年也基本是隐形。
到辞职变NEET还戴了几年,然后发觉其实天天窝在家里,没必要,不如省点钱才又戴回框架。
细细一算,NEET都十几年了,其实那旧眼镜应该是高中配的,而且搞不好还是高一,甚至是初中。
就是说至少戴了20年了啊。
然后脑袋20年长大了许多,镜框终于掐不住,断了。
嗯。
唉对。
前几天验光,其实还发现瞳距好像那什么,好像是有点斜视还是什么隐斜之类的。
反正,就是眼睛适应了现在这个可以说是过期了的瞳距的眼镜和镜片这个配置,按着新测的瞳距什么的,东西就会重影,两眼的像聚焦不到一起去……
然后,记得是两只眼以前是没有散光的,现在都有了大概几十度的散光。
不过,基本也还是正常的吧。
比较都是around 40了,年纪早上来了早就不是年轻人了,眼球不那么圆,有一点点散光也是很正常的。
然后,本来想说,这新配眼镜,也不能买太便宜的,毕竟度数大概不会再怎么变了,可能是又要带十几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
结果,家里人就选了个我觉得很贵的镜框。
即使这店这镜框有什么活动,低于这个镜框价格的镜片直接免单,算下来我还是觉得这镜框贵了……
本来现在这时代吧,线下眼镜店的价格和网上配镜比就贵很多。
我不想在网上配主要也是有点不那么信任随随便便一个网店那种。
这线下店的这活动,就给我一种感觉就像被骗了智商税的感觉。
但是我爸却觉得很好,很划算,毕竟他以前可是也是几十年前给自己配的眼镜更贵……
按我的思路,我是觉得镜片比较重要,镜框嘛,不丑,能直接用水冲不会锈或者掉漆就行了,目的只是把镜片架到正确的位置而已。
但是我爸可能就像是很多人买车的思维吧,还得讲究一个面子的感觉。
最后,其实整体下来,就是镜片也说不上是很好的镜片,就很一般吧。
然后配了个标价很贵但是按活动减下来大概4折但是就算这价格我感觉还是很贵很划不来的感觉。
唉。
就这样吧。
反正他觉得花得值得开心就好。
可是,说是镜片也有现货然后本来该第二天去取镜。
结果电话过来,什么镜片什么反正要多等三五天才能取。
哼,付了钱就随便给你拖嘛。
说不定其实就是根本没备货。
不过,这眼镜店也算大牌子,跑不了路。
以前,其实一二十年前,那时候家里配的眼镜,其实都是在另一个大牌子的眼镜店配的。
但是,我感觉我爸就是对那家有点什么成见或者偏见。
那家店一直是现场制作的,当场磨镜片当场交货。
好像就是他曾经有次验光配镜很顺利,但是拿到眼镜戴着有点点晕,然后适应了几个星期大概才慢慢好点。
但是从此就心存芥蒂,觉得是不是制镜的不够专业,给他搞错了什么参数。
但是我继续问各种细节之后,我觉得吧,更可能就是因为他度数在那种最后十几几十度不上不下的时候选了要配偏高一点,然后才会不舒服。
做个比喻的话,就像是篮球鞋,篮球运动员为了更好的性能,会让篮球鞋把整个脚强行裹起来挤成一团,包裹性,就要紧。
很多时候,想要性能,那就是会有些不舒服。
相对我来说,我可能还是更不喜欢现在这家这个没货说有货然后付完钱在说没货的种。
比较,一个可以说是没解释清楚做得不够好,另一个其实更像是主动在骗人了。
不过,都已经发生的事了,也没什么办法了不是。
就算万一还要下一次配镜也不知道又会是多少年后了吧。
-----
更新一下吧。
之后过了大概两三天的今天早上。
昨天睡得很晚,然后今天早上,又很早就醒了。
明明没有睡着几个小时,醒了却又有点莫名其妙睡不着。
望着天花板的灯,就开始想起前几天的事情。
左眼右眼看到的内容,即使是躺在床上没有戴眼镜,好像其实并没有重合到一起。
感觉就像是之前验光的时候,适应不了那个瞳距的感觉。
然后我开始试着控制自己的眼球,即使我这近视度数,没眼镜看什么都是一片糊,但是也想试试看能不能让双眼的内容正常的重合到一起,不要重影。
经过可能十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也许更长的时间,反正是,我发现我确实可以靠遮住一只眼迅速切换,使左右眼的画面没有重合到一起的时候考自己的意识慢慢让它重合。
这个时候呢,我就突然想起来隐形眼镜。
我之前大概有个大概不到10年吧,几乎不戴框架,都是戴隐形的。
但是,我戴隐形的时候,好像从来没有出现什么双眼的画面重合不到一起这个事情。
隐形没有什么瞳距,不就等于我的眼睛也可以变得很正常嘛?
是不是,其实我的眼睛,只是太过适应旧设置有点不适应新环境,只要多给我点时间也许几分钟,我就能适应不同的或者说是一个“更正常”的瞳距呢?
说不低,前几天验光师说的我的这个什么情况什么的,其实只要多给我点点时间,其实不是什么问题呢?
我基本没有和他讲我戴隐形什么的。
反正,大概就是脑袋一热,就和家里人也说了一通。
然后想法就是,这镜片不知道到底到货了没,到货了如果还没制作切割,那要改个瞳距什么的应该没有问题。
就打了电话过去。
眼镜店确实是到货了,也确实还没有制作,要改也可以去改。
于是,就又出发去了眼镜店。
之前验光的师傅不在,轮班的是另一个人。
今天大概也因为是工作人,所以基本没什么人。
结果和他说了一大通呢。
他的态度基本就可以说是很official了。
大概就是别的验光师出的单子,肯定有他的道理,自己不好评论,但是一定是不会害你的。
肯定是经过验光过程的整体各种数据经验等等的客观评估之后的最佳选择。
或者,说直白点,就像医生的处方单,不同医生不会去改其他医生的处方单,责任划分嘛。
我懂,这些我当然都知道。
其实我也不是就想要这个验光师现在改之前验光师的单子。
我可能某种程度上只是好奇心发作了,就只是想知道我之前给的信息是不是完整,会不会让对方错误推断了什么。
有没可能其实可以稍微激进一点,就像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复健康复训练之类的,能不能矫正得多一点上上强度的感觉。
或者说,我想知道的是,我觉得我可以接受一个痛苦的适应期,有没有更加激进的选择。
我是不知道意思传达没有,感觉就应该是没有。
对方好像并不想告诉我有没有可能有这种选择。
说是不管我给的信息充足不充足,他们的专业和责任都会要求他们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我记得好像在哪看过说医生其实不会完全相信病人的口述,所以我觉得我其实我某种程度上也是理解这种事情)
也有可能,只是他不想评价同事的工作吧。
然后突然又拿我的旧眼镜去机器那测了一个什么东西。
说他只能做到这些了。
这时候我大概又是好奇心发作,就问他刚才拿我眼镜测了什么数据能不能告诉我。
说实话,我都不知道我之前验光的各种数据到底是多少,单子上写的只是制作用的数据,而不是验光中的数据。
比如我知道我最后配的是800度,但是我到底应该是800多多少度?
我知道我有散光不到50,而且两只眼角度不同,这个单子上倒是确实写了一个角度。
而瞳距,制作或者说收据的单子上写着63,最后眼镜镜片切割好安上去应该是这数,但是我最开始测量出来数或者说“一般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个什么数呢?
我的这个眼睛瞳距的这个不正常的状态有没有什么专业的名字?或者有没有什么康复锻炼回正常的方法呢?
当然这些我也并没有继续追问了。
因为看起来大概是他有点烦了吧,看起来好像有着一点情绪。
也许是我突然让他想到之前某些烦人的客户,突然就开始说之前总有人验光要他给弄个好的瞳距啊什么的。
你这个情况很复杂很麻烦的,不是什么瞳距的事,是你脑子里面的事情。(大概就是拿什么自主神经什么的就像什么肌肉什么代偿类似的吧)
瞳距瞳距,那只是最最浅显最最表面最初级的小学一年级程度的东西,而他们验光师关心的更重要的东西根本没办法和外行解释。(其实我蛮想听的,但是并没有问出口,因为感觉就会像是故意抬杠)
说我就是只懂一点点非常浅的皮毛,就拍脑袋什么的。(可以说确实是,但是我觉得我懂的比他以为的还要再多一点)
然后突然又开始讲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之类的东西。(情绪的宣泄)
最后又转回了如果要改就明天再来轮班到之前的人和开单子的人谈到底要不要改。
从头到尾大概可能聊了大概十几分钟左右吧。
反正,感觉没什么收获。
唯一可能有用一句,就是前面情绪还好时一句隐形正不正常和这个基本没什么关系。
大概就这样吧。
我也许可以再等到明天,再去麻烦一下之前的验光师。
但是稍微想了想,好像可能没什么必要。
突然想改瞳距,其实确实就是脑袋一热的拍脑袋行为。
从坏的情况出发,我并不认为会有验光师或者医生会故意开一个不对的单子或者处方。
白纸黑字,要担责任的不是。
就算以是网上传闻的莆田系的故事思路来想,也许其实我眼睛没什么问题,是故意骗我眼睛有问题,那他并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呀对不?故意瞎调错一下瞳距然后配个正确的瞳距,有什么意义呢?
验光费是独立的呀,验光之后也再也不会接触下次来都不一定是同一个人了啊?
没有任何必要或者可能性。
那另一个方向,就是现阶段,可能这个确实就是最优解。
只是我觉得自己搞不好天赋异禀,就像医生和你说你这个病呀,这个药每天一颗吃一年基本就没问题了,我回去睡了几天某天失眠加早醒,突然就觉得自己身体素质倍儿棒,适应能力超强,来和医生而且还是另一个医生说,你这药方我能不能改成每天吃三颗吃四个月……
期待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唉,就这样吧。
有时候就感觉,我这个人好像就是有点好奇心太重,什么东西都想学点。
和人聊天,经常问着问着,各种细节问题就把人问出情绪了。
谁有那个闲工夫和一个不那么熟的外行闲聊专业问题呢?
还不收费对吧?
教人东西这行业,收费贵着呢,凭什么随便问问就花时间告诉你?
万一教出个半桶水,然后自己给自己瞎逼开方子出问题咋办?
于是,也就没有改。
就按着之前的单子来吧。
到处晃了晃了一两个个小时,然后取回了新眼镜。
没什么问题。
能有什么问题呢。
然后,才第一次看到机器测出来的一些数据。
机器测的,两眼差不多都是860多几度。
验光的时候应该是试了850和800,800就能看清1.0所以定的800。
机器验的散光不到50但很接近,所以最后也是配散光50度。
轴向的角度也有一丁丁点差异,大概也是因为镜片的轴向度数偏向几个特定的整数角度,就和镜片度数都是50度50度,你要只加个25度或者10度基本就得加钱定做一样太贵了不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吧。
机器上的看起来比较像瞳距的数据只有一个63。
虽然我自己拿尺量,感觉比较像是65到70不好确定总能变,不过这个应该是算看近距离的瞳距,所以差得比较大吧。
不怎么好说,毕竟其实眼睛看不同距离的时候瞳距会变化。
然后时间手写单子填了个远距瞳距63,然后又写了个“实际PD”写的64。
而最后制作单子又是63。
反正,就这样吧。
验光师们好像都并不想费功夫和人解释任何事情。
我还是不知道我现在眼睛的这个好像和瞳距有关的很复杂很麻烦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甚至我都不知道到底是远用瞳距在特定情况到底是偏大了还是偏小了还是怎么,反正就什么都不说。
就像我以前偶尔去医院愿意和人解释到底是什么情况每种药是干嘛为什么需要这个药的医生其实也也很少。
人与人的之间的信任呢?
这次就还是选择信任吧。
要不然呢?
遵医嘱啊遵医嘱。
要学会信任。
嗯,感觉我今天有点像我常批判的学点中药皮毛就自己抓方子的人了呢。
人啊,还真是神奇的生物呢。